close

tsai_400_0.jpg

上禮拜莎莎告訴我聯合文學有一場訪談攝影case,問我有沒有興趣接?我說當然ok,先打了通電話給聯文的周姐,聊兩句以後她告訴我9月份這期的內容有蔡明亮導演新片《臉》的專訪,所以除了蔡明亮導演以外,還有文壇美人之稱的美女作家成英姝。

提到蔡明亮導演,先說一下我對藝術片的觀念,對我來說藝術片就等於是歐洲片(盧貝松那類的除外),片子都從一半開始演,有些是對白多、劇情平鋪直述的,例如麥可漢內克的“隱藏攝影機“,很容易看懂電影裡的故事,順便一提的是這部片有一幕不到一秒的畫面讓人非常震憾(看過的人大概都知道我在講哪一段)。

但是有另一種就是對白很少,例如同樣是麥可漢內克的“禍然率71“,開頭有一段長達五分鐘沒有配樂,只有車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畫面,讓我一度以為租到了公路監視器的帶子;因為太悶了我就開始按快轉,直到一段又是長達五分鐘男主角對著鏡頭打乒乓球的劇情讓我覺得很奇怪,「明明我已經按快轉了,為什麼他打球的速度還是跟平常一樣?」於是我把片子改用正常速度播放,這才發現原來導演在這段居然是用慢動作-_- 喵的,這招真是太絕了,大概是已經猜出來有人會用快轉來看吧。

當然就電影學來說,藝術片和我說的歐洲片是不一樣的,要表明的是連歐洲片都看不懂的我不是看藝術片的料,我和蔡導之前沒見過面,坦白說也不曾看過他的電影,所以到了蔡李陸咖啡的門口,發現聯文的人還沒到,但導演正好走出來到門口抽菸,我沒辦法假意的說我很喜歡他的電影當做寒暄,所以只好也叼根菸假裝在門口等別人,兩個下一分鐘就會認識的人,在前一分鐘只是背對背抽菸的陌生人,後來想想這畫面其實還蠻有趣的。

namecard.jpg

聯文的人陸續到了,大家開始交換名片,我對交換名片這種情還是很不習慣,皮夾裡只有我早上臨時用印表機印的四張,預計一張給聯文的主編,一張給導演,一張給美女成英姝,想不到一開始聯文的實習生跟我要了一張名片,主編要了一張名片,隔沒多久我感覺出導演的助理也準備找我交換名片的時候,我發現這下糗了,所以只好在他往我走過來前裝忙到處測光,希望不要被誤會我是大小眼不想交換名片,而是我真的帶不夠啊。

tsai_400_1.jpg

訪談很快的開始,幫導演拍照,尤其是一個以藝術片著名的導演,這個壓力還挺大的,不過蔡導的電影在印象中雖然都是灰暗的氣氛,但本人其實很開朗,主編問到訪談座位要怎麼安排?導演說看我(攝影)決定就好啦,我觀察了一下四周,光線不明亮,而且場地狹小兩個人沒辦法控制在一個焦平面上,再加上不用閃燈還要抓到兩個人都清楚的對談特寫...總總條件下是有難度的,後來我決定請導演坐長桌的頭,成英姝坐隔壁,這樣可以拍到兩個人對談時的臉孔,再以牆上的畫做為背景,利用原有的一隻落地燈補現場光。

 tsai_400.jpg 

蔡明亮導演是很好拍攝的對象,怎麼說?他看起來就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但並不是因為光頭(通常光頭的人是有刑事案件的故事),而是因為他的眼晴,以前莎莎跟我說蔡明亮的眼晴很特別,像從裡面打了兩支探照燈出來,我都覺得這形容詞太誇張,但這次見到本人才知聞名不如見面,他的眼晴確實閃耀著令人訝異的光芒,而且講話時的表情和手勢都非常豊富,很容易抓到好的畫面,所以雖然在旁邊的成英姝不只美還很有型,但是我大部份時間仍然專注在導演的畫面,這應該是我極少數拍男人比美女多的情況。

cheng_400.jpg

tsai_cheng_400.jpg 

訪談從三點開始,一直到六點多才結束,這中間我按了200多次的快門,整理出140張可用,最後交件的是68張,但我最喜歡的卻是訪談前準備的第一張側拍,在桌上的筆記本是我覺得唯一可惜的部份,因為如果沒有筆記本畫面元素純淨,而且桌面可以再鏡射出導演的倒影,但筆記本是導演的私人物品,拍攝時我不斷想著我應該為了得到更好的畫面去移動它嗎?

tsai_400_good.jpg 

這當然不像“饑餓的蘇丹“那麼有衝擊
但每次看到這張照片,我都會想起這個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cifinil 的頭像
    lucifinil

    當夢想貼近肚皮的時候,我感受到一塊錢的重量

    lucifin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